Translate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談往日堤岸華僑的故事之一


談往日堤岸華僑的故事之一
(南澳時報/潘家發)南澳時報請了三位老人家相聚於一堂,談一談他們在南澳十幾、廿年來參加社團經驗事誼。同時回憶他們往日在越南堤岸所熟悉的僑社與他們建樹的故事。由此引起我們今天在南澳社團的注意與回顧往日越南堤岸華人一、二百年來定下的風采。

首先,我們介紹年齡最長的陳秉堂老先生,1908 (2001,他93) 出生於中國、廣東、三水,三歲跟隨父母到越南。年青時期在堤岸中法中學受教育,大半生都在越南謀生。他父親曾經是珠寶、鑽石和洋行商。陳秉堂老先生曾經是堤岸華文「公論日報」記者。1983年移居南澳,早期參加南澳竹林精舍(未蓋成廟前)。貢獻的力量與經驗頗大。精於管理記帳、簿記,為該南澳「精舍」出力不少。目前是竹林精舍的顧問,南澳潮州會的理事。

第二位梁逸林老先生,1913 (200188)出生於越南,原藉廣東,高要縣,早年在越南經營木屐行業。熱心公益,為人正直,曾經擔任越南堤岸「天后娘娘廟」的理事,任職會計主任達數十年,直到離開越南,移居南澳為止。1984年由家人擔保移居南澳,1990年參加柏克斯中心高齡聯誼會。1998年參加南澳華聯會,為該會第十一,十二屆的理事至今。

第三位馮喜老先生。1923 (200178) 出生於越南,原藉廣東,恩平。越南時期與兄長兄弟二人經營木材行業。曾經是「廣肇醫院」理事,「四邑同鄉會理事」。「馮氏宗親會理事」。1978年,放下所有財產事業,投奔怒海,到了北美,二年後移居南澳,他曾經是南澳華聯會第六屆事的理事,目前是華聯會義工。

1999年獲得南澳州州政府頒發義工獎章,對華聯會出不少力量與長久的支持者。

生活在澳洲社會的老人(尤其華人老人)每周由政府福利處領到老人金,除了在一般的基本生活費用外,剩下已無己。可是他們不少人仍然熱心公益。時常將剩餘的錢捐給中文學校為基金,竹林精舍香油箱,婦女兒童醫院(WCH) , 依利沙白醫院(QEH)等慈善機構。

坐在我們面前的馮喜老先生,是這樣的華僑老人。偶爾捐一、二百元給華人社團之需要,或者捐一點給華聯會中文學校作基金之需是平常的。

「這是小意思,希望拋磚引玉。」 馮喜老先生如此說。

問他為什麼在南澳華人就有如此的資助,建廟宇,辦學校的心願。他說:「華人愛同族群居,又保守,守住自己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美德及自己的根要長遠久流。」

追朔到一百、二百年前的越南堤岸僑社。中國商家往南做生意,謀生的故事。每年吹北風的時候,當年航運還是帆船,靠風行駛,載上滿滿的貨品、商品從中國南方的城市,廣東福建出發,往南行駛,一站一站的賣到越南堤岸來,等到季節改變,吹南風的時候,再乘著帆船回老家中國,年年復回如此。

據悉早期,150年前他們之中有四艘商船來到越南堤岸做生意。某一年,四艘貨船來到堤岸,因生意不景氣,僅三艘船駛回中國去,一艘就停留在堤岸河邊,如此也沒什麼不當之處,他們的貨由此也可以存下、留下來年再賣。這樣留下來河邊的日子久了,木船也會損壞。

那時每艘船都供拜著「天后娘娘」神像木偶,俗稱「阿婆」。他們就將「阿婆」搬到岸上來,找一個地方安置,找一個「地方安置」的想法,就是將「阿婆」停留、生根下來的問題。後來找到那個地方,就是堤岸阮豸街的「天后娘娘廟」了。又叫「婆廟」。為了蓋「婆廟」及管理,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華人互助精神,為自己生根,為後代子女發展,又不能忘掉自己是華人,因此「阿婆廟」就建立起來了。

問道「天后娘娘廟」早年有什麼特別管道募捐款項呢?

梁逸林老先生說:「早期堤岸華人前輩用的募捐方法為抽分字號1%」所得作為「婆廟」、公家管理款之用.

「什麼叫做抽分字號1%呢?」。梁逸林老先生說:「堤岸近百年來,中國南方的商船入口特別多,入口商船貨物帶進越南堤岸港口做生意,貿易的貨物總額,要付給「婆廟」1%的金額,供給「天后娘娘廟」的管理委員會作為基金來建立與管理之用。」

「婆廟」香火非常鼎盛。善男信女特別多,後來除了堤岸婆廟,遠在5公里外的西貢也有「婆廟」建立。

每年「婆廟」收到很多香油錢(甚至也有黃金),有了這些資金,「婆廟」買了地皮,蓋房子出租給當地收入貧窮華人子弟,也興建了學校(如穗城學校),蓋廣肇醫院(免費醫療及藥物),使整個堤岸社區,菁菁相榮,發展起來;加上那時越南的經濟起飛,所以在堤岸華人那時也捉住越南的經濟命脈就發展出來了。

梁逸林老先生回憶:「就每年農曆除夕三十晚到新年初八止,光就堤岸「婆廟」香油箱就募捐到一百幾十萬越幣之多(那時1950年左右,一個工人工資每月一千元越幣已經很不錯的了)」。

除此之外,每年「阿婆」生日,委員會們請人做燈籠,競投燈籠籌款,商家認購贊助也不少,「阿婆廟」也得不少錢收入。

馮喜老先生回憶,他的馮禧木廠,曾經支持四年,投到「婆廟」的燈籠的紀錄如下:當年連續二年投到「婆廟」的第四號燈籠(20萬越幣一年),另一年投到第二號燈籠(40萬越幣),第四年也投到40萬越幣的燈籠。種種這些都為了「婆廟」出錢出力為公。燈主們也得到「阿婆」宴請來年「阿婆投燈宴會」一席酒菜,燈價以八折計捐贈「婆廟」作為基金。

說到「婆廟」委員會的僑領,出來為公事,除了任勞任怨還要出錢。

「第一號頭燈籠同尾燈籠是留給真正僑領的。金額也要過百萬越幣」。梁逸林老先生回憶說。

「阿婆廟委員會」聘請委員或理事,每一位至少也有捐出一萬越幣。但是「阿婆」有給利息,那是世世代代的利息。

「什麼世世代代利息那樣好呢?」

梁逸林老先生說:「每年婆誕,理事會委員家人得到二公斤金豬肉,然後自己再訂購二公斤。「婆廟」金豬也燒上幾百隻之多。」

早年,人們較迷信,梁逸林老先生說:「每年為阿婆更衣、洗臉、洗身那盆用過的水,善男信女,不少人也競著投標,至少也投到三十萬越幣之多。

堤岸、西貢華人就分為五大幫會(廣東、福建、潮州、客家、海南)。堤岸,廣東人較多,組織的幫會為廣東幫,除了堤岸「婆廟」還組織起了「西貢婆廟」。堤岸方面就有了「廣肇理事會」,「廣肇天后廟」,「廣肇醫院」,「穗城中學」,「越秀中學」,「廣肇義祠」等。

另外「堤岸婆廟」不少有資金流到西貢去,就組織了「西貢婆廟」,「廣肇會館公所」,「廣肇學校」等等。

廣東幫當年在西貢、堤岸真的「威晒」,到堤岸做生意的人,不會說廣東話,一定吃虧,不少越南人到堤岸也很快學到廣東話,因為人人在堤岸用廣東話交談,人人都願意學粵語得益(也有極少人固執不學,得不到好處)。

越南當年經濟起飛,華人首當其衝,獲得利益,個人、家庭、企業界多獲利,同時他們願意付出,建立僑社,扎下自己的根與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貧窮華人子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我們可見到在西貢、堤岸華人商家,僑領身上。

越南華人的社團保存著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而且守著自己的根。如做人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做生意守信用美德,大多數人時時守住不變。盡管遠在的中國,在鬧「文革」,在破「四舊」,在破「中國固有傳統的文化」美德、愛講「假空大」,可是至少華人不會,他們努力以赴,努力保留中國傳統一切一切,那怕最後得到「保守不化」的名分。有時還保守過古老的中國。還中國化過中國。令人贊賞也贊歎不已。

那就是越南西貢、堤岸華人一面的故事。

待續

0 意見:

張貼留言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Macys Printable Coup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