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往日堤岸華僑的故事之二
競投燈籠晚宴,凡投到「婆廟」燈籠之商店行號.第二天,全西堤(西貢與堤岸)知曉.因為堤岸華文報紙爭向報導之緣故.
問陳秉堂老先生當時堤岸華人的報紙行情與發展如何呢?他說當時他還年青,1930年左右,華人報紙沒有多少人看.因為文盲人多,識字人少.「文化水平不高與知識份子不多的原因.同時大家僅顧三餐溫飽,讀書達理次之.」
陳老先生回憶說:「報館工作同仁大家幾乎都在做義工,文化事業那時不值錢,酬勞只在報紙賣到廣告時候獲得一、兩餐飲茶;燒賣、點心、蝦餃而已」
1930年,華文報紙沒銷路,一份報紙每日頂多僅賣到100份左右.後來中日戰爭,日本軍閥侵略中國,收音機,新聞傳開來,大家才開始注意到老家,故鄉動態消息.報紙銷量增加每天可賣到500至600份.
「增加五到六倍之銷售量.」陳老先生說:「有一陳年老舊但是英勇非凡的故事,在此也該提一提,讓後輩能了解.那個時代寄人籬下西堤華人的愛國情操時時刻刻存在.
那是中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閥侵略佔領東北,攻台兒庄.日本軍閥宣佈給世界知道,僅六個小時就可拿下台兒庄,迫近北京的如意算盤.但是攻打許久日本軍閥無法如意以償,超過六個鐘頭的大話仍未攻下.那時日本軍閥的軍隊上萬人.而死守在台兒庄僅三、四百國軍軍人.報館同仁下午六點鐘收到電報知曉國軍健兒仍守住台兒庄.愛國情操心中趨起,非常興奮,意志高昂,步出報館機房,跑去街市買了數十串鞭砲竹來表達心中之情誼.霹靂巴啦響起!轉眼之間,由西貢開始,左右鄰舍也放了,大家互相告吉,興奮得很.放鞭砲,放鞭炮去!炮響,連銷反應的鞭砲放到遠在五公里外的堤岸,接著也一起放鞭炮,非常熱鬧,心中非常舒暢.
物極必反,日本軍閥的領事館知道後,向法國人表示不滿,說要追究責任.法國殖民地政府人員問道到底誰帶頭燃燒起鞭砲.最後一根線一根線的追蹤查訪,查到了「新聞報」的社長,日本軍閥建議將社長「充軍」.法國人不肯,回答說愛國情操誰人都有,誰都愛自己國家民族,頂多燃燒鞭炮擾亂安寧,罰款而已,罰了五百元,不了了之.後來社長先生也不幹了.「新聞報」改為「公論報」.
「我就是在「公論報」那時出身的記者.」陳老先生說:「那時才二十幾初出頭的年青伙子而已.」
越南堤岸、西貢華人是保守,且守舊的傳統,早年文化水平也不高.抗戰時期,日本軍閥快要投降前後.因戰亂,中國文人,知識份子,讀書人跑到越南特別多,他們開私塾,辦學校,將越南學習華文風氣大大提高.
早期華人為了不忘自己的根,努力讓子女學好華文.華人移居在一個小小的鄉下Baria,周圍方方塊的街市,全鄉不到三、四十戶的華人,他們也建立華文學校讓子女有機會認識中文,馮喜先生回憶說:「早年的Baria僑社公家已經有了四間房子出租,僅出租三間,一間成立中文學校.我家大佬建議如此做.然後到西貢堤岸找兩位老師(剛好是夫婦二人)回來Baria教導華人兒女中文,課程也有體育,歌唱,美術,算術,國語等等.學校當時也有十幾二十位學生.老師薪水由商家支持,補助,學費也只是象徵性的.」
「學校則組織學校董事來管理,課程怎樣教由老師全權教之,校董偶而看一看學生反應及吸收進度而已.」馮老先生回憶.
一九五四年,北越的華人,原從中國移居的也紛紛南下謀生及發展.(越南南部是魚米之鄉).堤岸西貢華人子弟的中文程度提到高峰.華人當時辦的學校如天主教,為紀念雷鳴遠神父辦的鳴遠中學,(早期前身是自由太平洋中學),耀漢中學,聖心小學.另外,還有知用中學,英德中學,啟智中學,福德學校,穗城中學,越秀中學,林威廉英文中學.後期還有廣雅中學,明德大學也設立中文系等等.那時期的堤岸西貢華文學校是最茂盛時期的了.中文文化水平那時在東南亞來比也算數一數二的,目前在澳洲從事新聞工作的朋友,寫作的著名作家詩人或辦報紙的老板,不少當時是以曾參加過堤岸華文工作經驗.陳老先生回憶到了「公論報」之後,受社長先生之命,要提高銷售量,開始策劃起來.因為他在中法中學讀書時期同學多,同學不少在南部六省.於是他先開六省市場,一、二年的時間,銷售量提起來了.就全國每天可賣到九千份報紙,「破了當時堤岸華文報紙在越南銷售量的記錄.」陳老先生如此說.
越南戰爭期間,戰爭使人性彎曲、歪七扭八,人心不古,不是人人都潔身自愛,自重自立的.守著忠孝節義,知廉恥的人也少了.貪小便宜,將公作私,住公家的廉租房子便宜地也不肯繳交租金的人多存在的.
「早年就有二位僑領拿公家的銀錢去買房子,土地,登記自己的名字,將之押給銀行借貸錢銀做生意去.」陳老先生如此說.「大家發現,校正之,他們也知錯能改.後來改登記為公家名義.後來堤岸西貢華人社團紛紛註冊為公有,私人不得擅之應用公物變為己有.因此華人己經知道註冊的重要性.」陳老先生回憶那樣說.
越戰時,越南就是自由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彼此劇烈對抗鬥爭的地方.受苦受難是了弱小民族、國家,越南是也.越南的華人(不管是堤岸西貢的或河內、海防的)也不例外墜入旋渦之中.表面上戰爭是由南越與北越(加上「南解」)操刀動搶在打.串插其間是國、共兩黨,在海外(堤岸、西貢)鬥爭短兵相接的地方.
鬥爭方法,離不開傳統革命爆力血腥的拿手主軸戲.用槍械,手榴彈,暗殺手段,彼此互相殘殺惡烈的對待.血案頻頻發生,親者痛仇者快,人間悲劇.那是越戰時期的堤岸、西貢.
直到一九七五年,越共統一越南為止.贏了戰爭的人而失去了民心,逃亡海外的政權,輸了戰爭也失了人民.留下來的南越舊政府官員勞改及逃亡,越南人民更淪為海上難民.
堤岸西貢華人精英,不少紛紛逃難避「秦」,堤岸西貢暗淡下來,往日的繁榮華麗好久已不在,堤岸西貢風釆從此不再,跑出來的華人,老的己老矣,年少的也成年.在美國、澳洲、法國、加拿大等地努力想建立起他們心目中往日堤岸及西貢風釆,彌補心中的遺失,是否可能?是否沿木求魚呢?「不得而知,時間不停的流,己經二十六年了,破壞容易,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呀!」馮喜老先生如此說.
回想西貢,堤岸華人在越南建立的僑社與美好家園,不是一、二十年,而是一、二百年的光景,與流下不少的血汗和淚珠.
今天我們立地南澳.越南華人到此也僅二十六年左右,時間還是很短,目前環境也不像往日的堤岸.對西方社會的少認知,語言上的困難、阻礙,時常存在我們面前.還好澳洲是多元文化的社會,匯入主流社會,及可保留自己優秀文化傳統是可能的.目前社團的領袖,不少人僅看到二年、四年的計劃,遠一點的十年、二十年的藍圖仍沒見到之形成,甚至五十年南澳華人的社團怎樣也沒有人敢去設想.
以上三位老人家的經驗與往日的僑社故事,堤岸西貢社團的興起末落,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定不是全景全貌.而年是部份的街角.但是主要的精神永遠存在的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合力為僑社社團(公家)謀福利,尊敬老人,照顧年幼.做領導據有魄力,出錢出力,任勞任怨,廉潔,公正,數目分明.不得假公濟私,不支車馬費,不買小報大.否則做領導是要不得的.人們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僑社的人對那些領導是卑視及垂罵的,永遠不得翻身.
(完)/ 南澳時報/潘家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