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系列(二)
“養兒不再訪老?”是文化衝突還是社會變遷使然?
南澳時報記者/石磊
南澳時報記者/石磊
“種族聯繫服務社”(Ethnic Link Services)南澳地區協調員梁銘常指出,除了語言的隔閡,一般華人因爲對於本身的問題感到難以啓齒,而錯失了重建生命的機會。
爲什麽華人對於本身的問題感到難以啓齒呢?
華人往往抱著“三代同堂”,“子女必須親自奉養父母”的觀念,但在澳大利亞,華人家庭的子女一般都要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在家照顧老人。一些健康虛弱的老人因爲不願意到療養院,而使到家庭關係呈現緊張的局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許多家庭往往因爲有太多的掙扎而難以啓齒。
另外,人與人之間要維持良好的關係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婆媳之間的問題、兩代人的代溝、生活習慣上的摩擦往往增添許多煩惱。在澳大利亞社會優越福利制度下,年長者選者獨居可能是一個化解家庭衝突的管道。然而,對一名思想傳統的老人而言,獨居可能也是一項痛苦的抉擇,因爲他們可能會對他人“異樣的眼光”感到不適。
有人說,人與人的相處事實上就像冬天的刺蝟,分開了覺得冷,擠在一塊兒又因爲刺來刺去而感到不舒服。
梁銘常認爲,如果同一屋檐下的家人真的無法相處,老年人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利用政府給與的福利,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不過,梁銘常的這番談話並不是鼓勵大家放棄三代同堂的觀念,只是他讓大家瞭解到在現有的社會機制底下,公衆擁有哪一些選擇。
梁銘常曾經處理過一個這樣的案例,一名孝順律師在健康出現問題的母親不願意到療養院接受專人看護的情況下,辭去工作24小時照料母親。可是,照顧病患的艱辛過程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那麽,“三代不再同堂”這個挑戰華人傳統家庭價值觀的趨勢是年輕一代接受西方教育造成的嗎?“種族聯繫服務社”經理米克布洛克(Mick Brock) 認爲這個說法有值得商確的地方。首先,不僅僅是華裔老人,西方老人一般也不願意到療養院,他們希望留在自己熟悉的家;因此未必是出於三代同堂的觀念。至於選擇獨居,在一些情況下父母與子女相處不來,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應該進行調整;讓父母獨居可能與文化有關,但每個人對生活的選擇都有所不同,西方家庭也有三代同堂的例子。因此,傳統價值觀受到挑戰可能是文化衝突造成,也可能是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老人選擇獨居,也是一個重建生命的機會嗎?梁銘常處理過的一些案例顯示,因爲家庭關係出現緊張而面臨獨居抉擇的老人,在做出獨居決定後往往因爲重新建立本身的生活圈子而完全改變了之前消極的生活態度。
他說,一般華人往往抱持家庭風波不宜對外張揚的心態而獨自承擔問題。但是,通過“種族聯繫服務”,求助者應該向輔導員坦然地說出本身的難題,因爲這些機構的服務都是絕對保密的。
不過,梁銘常承認,南澳政府目前在照料華裔社群獨居老人的工作依然面對一些難題,所以無法爲他們提供比較理想的服務。
其一,派送餐食上門的計劃是一項棘手的問題,華人一般難以接受西方飲食,可是由於華裔人口居住地點分散,當局無法聘請專人烹煮和派送中餐。
其二,政府當局長期面對負責照料華人獨居老人的雙語工作人員難求的問題。梁銘常說,有心參與的公衆沒有交通工具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另外,一般精通普通話和英語的華人或許認爲照顧老人的工作吃力而不願意加入這個行列。
爲了解決華人獨居老人的福利問題,梁銘常強烈呼籲海外華人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加入照料老人社區服務的志願或是受薪工作行列,讓老人們更舒適地安享晚年。
下期預告:
澳大利亞政府提供的優越社會福利可能是破除華人傳統三代同堂觀念的其中一個導因,無可否認的是,它也讓老年人活得非常有尊嚴。下一期的“夕陽無限好”專題系列報道將讓大家瞭解南澳華人獨居老人的生活點滴。敬請垂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