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系列(四)夕陽依舊有彩虹
南澳時報記者/石磊
南澳華人福利會是南澳華人非常熟悉的非盈利福利組織。它是一個由移民廳資助的團體,主要協助華人移民適應和融入澳大利亞生活的福利組織。
如今,南澳華人福利會除了協助華人移民解決生活上遇到的種種問題之外,它設在唐人街的會所也成爲其中一個華人聯誼的地方,更是上了年紀的退休移民結交朋友,開拓生活圈子的場所。
十年前隨丈夫從中國廣州前來澳大利亞和兒子團聚的張芝蘭就是在這裏打開了移民生活的新篇章。
張芝蘭回憶說,剛來到阿德萊德的首18個月,因爲每天早上必須上英語課,日子非常充實;雖然擁有語言上的障礙,但移民生活並沒有爲他們帶來太大的困擾。
可是,當她和先生雙雙完成了英語課之後,因爲時間突然多了而感到無所適從。張芝蘭說:“當時即使和子女同住,但因爲大家生活習慣不同,年輕一輩和來自中國的老人家飲食習慣也非常不一樣,我根本不需要爲他們打點三餐。當時的我真的是無所事事,生活沒有重心,日子真的非常寂寞空虛。”
因爲英語不靈光,兩人沒有沒有聊天的物件,夫妻經常因爲生活上的一些小問題而發生爭吵,這是在中國大陸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狀況。張芝蘭追憶說,當時人生地不熟,生活圈子非常小,加上阿德萊德的華人人口少,因此聊天物件十分難求。
後來,張芝蘭在一個醫藥講座上遇見了幾位經常到華人福利會活動的樂齡人士,才慢慢打開了生活圈子。可是她卻發現當時前來會所的樂齡人士大多是以打麻將作爲消遣。
南澳華人福利會社工趙金良說,華人移民的活動取向和他們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中國大陸的移民生活多姿多彩,他們喜歡下棋、跳舞、唱歌、烹飪等活動,節目非常精彩。相對于來自香港的老人因爲年輕時忙於工作,加上香港地方小,因此一般上沒有培養特殊的愛好。
張芝蘭認爲老年人除了打麻將之外,應該要有其他的活動,所以在1998年聯合一些朋友發起歌詠班和舞蹈班。7個年頭下來,每個星期五,唐人街附近的一個活動場所總是洋溢著華人福利會老人的歌聲與歡笑聲;因爲有30到40名老人聚在一塊打太極、唱歌、跳舞,吃午餐;老人們跳的舞除了健康舞之外,還包括迪斯可舞。張芝蘭說:“在中國,老人家跳迪斯非常普遍!現在,我的生活非常充實、快樂,這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她說,年輕時在中國子女離鄉背井,生活雖然有朋友互相扶持,但經常感到寂寞空虛。來到澳大利亞和子女團聚,卻因爲出現環境適應不良的問題而倍感沮喪,甚至有回到中國的衝動。後來,因爲朋友的關係才挨過了那段艱辛的適應期,如今她的日子的就只是“專心地玩樂”。
張芝蘭和先生在4年前決定和兒子分開生活,雙方的關係非常好,只是她意識到,與其互相遷就生活習慣倒不如獨自生活。她說本身並沒有三代必須同堂的觀念,生活中排除了兩代人因爲同一屋檐而産生的摩擦與壓力,如今,她活得非常自在。“我們這群朋友經常有聚餐會,除了吃飯也互相交流廚藝;以前在中國不懂得做包子,現在我做的包子發得可美啊!”
星期五是華人福利會的老人例常活動,當大家發現某一個老人缺席活動時,都會主動關心慰問對方的生活狀況。另外,華人福利會還有一個探訪團,拜訪一些生病的老人,獻上溫情。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數百年前至今,華人飄洋過海的故事從來沒有間斷過。每一個移民背後的故事不外是尋找生活中的另一種“可能”,希望新的環境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漂流到南澳的華人,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可是,人在物質生活之外,還需要親情與友情,生活才會更加圓滿。海外華人同胞在生活上的互相扶持,發揮了這個功效。
張芝蘭在訪問的過程中,不時流露出燦爛的笑容。她的例子讓人瞭解到,快樂的人生是需要經營的,如果她當初沒有主動走出空虛的生活,絕對沒有今天的快樂自在。法國著名作家聖.德克旭貝裏說,沙漠之所以美,是因爲裏頭隱藏著一口水井。這口水井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倘若張芝蘭能在沙漠中找到快樂的泉源,我們相信如果每一個對生活感到空虛寂寞的異鄉人能夠勇敢地開拓生活圈子,您的生活也會像張芝蘭一樣幸福美滿。(完)
0 意見:
張貼留言